黔东南旅游切换城市

㕵㕵㕵  查看地图

当前位置: 黔东南旅游网 > 黔东南旅游景点 > 隆里古城 > 隆里古城简介

隆里古城简介

http://www.lvyou114.com   内容整理:山水旅游黄页

   隆里古城——一座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汉文化孤岛,它距县城45公里,距黎平飞机场21公里。2006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6月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后几经修筑,形成现有风貌。城区面积48174平方米,现有居民760户,3280人。古城的整体轮廓近似长方形,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城内以原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三个方向修建三条主街,三条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形成当地俗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城区共有大街小巷20余条,每条街道和九个居住区域都各有名字,街道均用鹅卵石铺成,镶嵌出各种图案,以娱蚣、古钱币图案居多,历经人们数百年的踩磨,已经相当光滑,而且天晴不灰,天雨不泥,如果是雨后进入古城,街道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行走其间,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现存古城,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其防御体系设计十分精密。城墙四周挖掘有护城河,街巷交叉均不成“十”字型而成“丁”字型,一则因“十”与“失”谐音,为军事城池所忌讳,二则可寄寓人丁兴旺,城池永固。城门设有内外两道城门,形似“瓮城”结构,俗称“勒马回头”,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虚实结合,暗设机巧,充分显示了古人在加强古城的军事防备功能上苦费心思。

  城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当属那些历经劫难而得以幸存的“窨子屋”。房屋临街排列整齐,一色三间两层封火墙式建筑,八字门楼,门前是青石凿成的三步台阶,门旁各放一石凳,供休憩乘凉,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着主人的郡望或家风。民宅平面布置自外而内,大抵先前门,而后前屋、正屋、后屋。房屋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屋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石墙,以青条石为基座,顶部成迭落形,翘角凌空,有如马头,俗称“马头墙”,墙上石灰彩饰,彩色花纹框边走线,或精绘花鸟虫鱼,或勾勒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屋之间均以天井相隔,天井用青石镶成,旁边存放一青石长方形防火水缸,龙蟠璃护,玲珑凿就。这些房屋采用优质木材建造,结构严谨,工艺精良,流溢着唐宋遗风、明清风采,记录着古城的沧桑变迁。现存古建筑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举第和两座王氏宗祠(所王和西王)最为完整和最具典型。
古城周围存留的文物古迹以龙标书院、状元桥、状元墓、状元祠最为著名。龙标书院:相传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于此,创立书院传教授学,以变风俗。现存建筑为清朝雍正年间里人张应诏以鸿胪寺少卿离职回乡后重修。该书院旧时为黎平府的八大书院之首,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状元墓: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为纪念唐朝诗人王昌龄贬谪隆里而建,该景旧时为黎平府的八景之一。

  隆里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特别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同时揉杂当地苗、侗文化的内容,相互撞击、融合,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社区。以民间为载体的玩花脸龙、迎故事、唱汉戏等,均颇具特色。正月初一至十五玩龙灯是隆里人民每年的庆春传统节目,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要赶来观看。其龙灯制作精巧,鲜艳美观,风格独特,玩耍的技巧也多达十余种,有串花龙、金龙抱拄、二龙抢宝、双龙戏珠、天龙穿雾、黄龙出海等。正月元宵是舞龙活动的高潮,是古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这天除表演舞龙技艺外,玩花脸龙是当地特有的风俗,其花脸龙表演活动由傩戏演变而来,舞者均画脸谱,相传取材于宋朝建国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民间故事。
  隆里人很重视自己的家谱世系,重视本家族的文化传承和荣誉,也重视通过族谱来传承家族的文化。家谱作为一族之史,记录着各个家族的来源、迁徙、生息、繁衍、姻娅、文化、变迁和发展的过程。过去,许多家族都有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家谱毁于战乱,有的在文革中被作为“四旧”毁弃,但近几十年来,许多家族都在陆续开展整理、续谱、修谱工作。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族谱有江氏、陈氏、所王氏和魏王氏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