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旅游切换城市

㕵㕵㕵  查看地图

当前位置: 黔东南旅游网 > 黔东南旅游景点 > 小黄村 > 小黄村简介

小黄村简介

http://www.lvyou114.com   内容整理:山水旅游黄页

   位于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的小黄村,离县城25公里,东接贯洞,西邻占里,北接黄岗,南毗岜扒村,区域面积16.53平方公里。该村平均海拔630米,属山区地型,年均气温18.4度,年降雨量1190毫米,属亚热带气候。全村由小黄、高黄、新黔、归修、高额、占千、刷亚7个自然寨组成,一共有20个村民小组,村内有吴、潘、陈、贾、蒋、刘、梁、石、廖、谢等姓氏居民,共742户,3340余人,男性1965人,女性1438人,全是侗族。其中,新黔、小黄和高黄三个寨子紧密相连,是小黄村的中心,其它四个寨子均是由这三个寨子分出的人口构成(归修是从新黔分出;占千和刷亚是从小黄分出;高额是从高黄分出),这四个自然寨分散在离中心几公里路程的四周山间平坦之处。

  小黄村建于何时无从考证,这些人从江西等地迁徙而来,反正历史悠久,解放后小黄行政变迁的历史较清楚。1953年设小黄乡,属一区(从江县共设七个区)。1958年12月29日榕江和从江合并,撤销片区,以原各区辖地建立人民公社,小黄属丙梅公社。1961年8月18日恢复从江县建制,成立小黄公社,属丙梅区。1984年改公社为乡(镇),小黄公社改名为小黄乡。2000年撤区并乡后兴黔、小黄、高黄分别成为行政村,隶属于高增乡。2004年兴黔、小黄、高黄三个行政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小黄村。

  小黄村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旱地种植为辅。小黄现有耕地面积2504亩,其中水田1878亩,人均0.56亩;旱地626亩,人均不到0.2亩。水田主要分布在寨子周围和山谷间水源比较充足的坝子上,目前基本上都有水利灌溉,旱地主要分布在寨子周围的山上和附近的山脚下。在水稻种植中,糯稻与籼稻的种植比例相当,各占50%,小黄种植的糯稻主要是香禾,香禾是糯稻中的比较珍贵的品种。小黄的粮食作物除了水稻以外,还有小麦、玉米、小米、饭豆、洋芋、红薯、辣椒等,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蓝靛、柑桔等。

  小黄村是大歌的发源地,被公认为“大歌之乡”。这里人人能歌善舞,人才辈出,是极富盛名的“侗歌窝”,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解放后,小黄侗歌多次参加过全国、全省各种汇演、调演、大赛并获奖,还曾经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侗族大歌以其多声部的奇妙组合震惊世界,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其结构的复杂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小黄村内有许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歌队,各种歌队于侗歌演唱风格方面均有独创,且各有其成就。尤为感人者,是其老年妇女歌队,她们用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音乐的灵感编写了侗族音乐最杰出的乐篇《嘎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小黄侗歌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调演、汇演。近年小黄侗族大歌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登上国际大雅之堂,精湛的演唱被传媒誉为“清泉闪光之音乐”。1994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首次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小黄侗歌也有不俗的表现:2005年,在首届“黄果树”杯“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决赛上,来自小黄的“金蝉十姐妹”获 民间唱法组“金黔奖”;2006,“婵之歌”组合在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个人单项决赛原生态唱法获得银奖。 

  侗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其节日与其农耕稻作的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既合乎了自然的节律,又增强了民族、村寨的凝聚力。但是,不同的侗族地区节日也不尽相同。小黄的节日都是按农历来推算的,主要有:春节、二月初七、清明节、撒秧节、六月六、八月十五。

  小黄村的正规学校教育目前只有一所小学,即小黄小学。小黄小学始建于1950年8月至今已有57年的历史。最早是在小黄的东北角,是一幢木楼,1982年迁往小黄南面的山腰上,是由政府出钱修建的砖木结构校舍。2001年由省青年基金会牵线搭桥,得到香港佛教联合会捐款43万元修建新的校舍,并于2002年9月建成,当年10月份投入使用,学校也更名为“小黄智慧希望小学”,但当地人仍习惯称之为“小黄小学”。新的小黄小学校园坐落在小黄北端两个山之间,校园面积2478平方米,建筑面积1148平方米,其硬件设施有主教学楼、公共厕所、篮球场、乒乓球场、围墙等,辅助设施包括远程教育室、图书室、仪器室等。原来的校舍经过简单修补,改建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宿舍,后来因普九的需要,在老校园中又新建了一幢两层木楼作为男生宿舍,原教学楼则作为教师宿舍和女生宿舍。小黄小学的在校学生为468人,其中女生157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98.36%。


分享